
Darker the skin, less you fit in – 这是几天前Toronto Star 头版新闻的标题。这则新闻报道一个多元社会学研究的研究结果。这项研究以九种不同语言访问了41,666人,结论是 – 不是宗教或贫穷,却是肤色越深暗,越不能溶入这里的社会。
碰巧,约两天后,澳洲的The Age 也刊登了一则和种族问题的相关的新闻 – 一名印度学生被无辜殴打。记得以前也曾读过,因为对印度学生的偏见越来越严重,澳洲印度学生会建议教导学生crime prevention和需注意的事项。有些行为,如在公共交通车厢内大声交谈,在印度是可以接受,但在外国却不是当地文化,应该留意行为举动不引起别人的不满。
种族主义不是新话题,也是个敏感和复杂的话题。例如,Toronto Star 的新闻刊登后,挑起了很多相关谈论,各方大胆各抒己见。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可阅读这则新闻后的留言,或读者寄给编辑的信(1 和 2)。有人说媒体故意渲染,有人说移民自己过于敏感,有人说这里没有种族歧视,有人说有些国家的种族歧视更严重,我们应该珍惜这里,等等。每人都有权发表意见,只要不伤害人,我认为只有坦诚对话才可有机会达到真正的了解。
我想,每名移民作出移民国外决定前都会为此课题担忧过。今天我暂不想谈我自己的经验 (最简单的一句是,小事有,十多年来才一,两次,大事则从没被歧视过),倒想分享一下我观察到的。
在加拿大,种族歧视是禁止的,也受法律保护。歧视是偏见的一种,而各式各样的偏见却处处可见。如说完全没有是不可能的。英文著名的一句是 we all guilty of prejudice。很多时候,别人还没开口说话,我们已先从外貌,衣着,神态,肤色等去评一个人。如略知那人的家庭,婚姻,学业,事业等背景的话,我们会先在脑海内下个意见。扪心自问,你真的没吗?
从华人的角度来看,坦白说,我们华人也对其他有色种族有偏见,甚至对自己的族群也有看不起的时候。如自身涉及歧视偏见,又何来抱怨别人对我们有歧视偏见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自己做起最实际。
追根究底,这是人性的弱点和态度的问题。白人歧视黑人也好,华人对自己华人也有偏见也好,我学习到的是,我们应该常常提醒自己,如还没真正认识某人或某文化之前别先入为主,而且切记勿一竹竿打翻整船人。
至于在加拿大或澳洲这种多元化的国家居住时,应用心去了解当地文化和其他文化,学习包容,排除对其他人不公平的偏见,和入乡随俗,才会得到尊重。我说的入乡随俗,不是放弃自己的文化,而是对文化差异要有基本的了解,不要在不适当的场所做不适当的行为。如以上澳洲印度学生会提到的,不要在公共交通车厢内大声交谈。我有时观察到华人也有这种习惯。澳洲人或加拿大人是比较喜欢静静坐在车厢内的,有的喜欢阅读或听音乐。放工后,人人精疲力尽,只想静静地。可是,我常见到一大群华人很不识趣地大大声以中文交谈,对旁人视若无睹,整个车厢只有他们的声音,是有点令人厌恶的。不是不可以,我觉得小声点,是对其他想静处的乘客的一种尊重。
当然以上指的只是生活上的一小细节,还有很多文化上的差异应该留意。来到别人的国家居住,礼貌和尊重代表着一个人的深度。如一位洋人来到你家,和你一点都不熟悉,却一见面要抱头抱颈,又要亲左脸亲右脸的,甚至要亲吻(这是洋人见面时表达友情的亲昵习俗),你也未必喜欢!! 如我刚认识的洋人朋友,尤其男性,知道我们华人见面时是不拥抱亲吻的,都只是很礼貌地握手。我对这种朋友是万分感激的。等到我和他们真的是很熟络时,我也开始感到相处舒服时,为了表示我对他们习俗的尊重,见面时我也会很自然地给他们来个拥抱来表达友情。这种礼貌和尊重是双方面的。
希望通过各族群和文化诚心互相了解和尊重下,会渐渐排除不必要和不公平的歧视和偏见。也衷心希望通过时间和人类精神的进化有一天我们会达到人人真正平等的大理想。共勉之。
Leave a Reply